首页专题 › 【2016-3期】This Week in Extracellular Vesicles

【2016-3期】This Week in Extracellular Vesicles

banner6

又到了本周 exosome & extracellular vesicle 领域研究的总结时间了。今天给大家选取了本周新发表的6篇文章,涵盖了干细胞、免疫、肿瘤、心血管等几个领域,还包括了一篇IF36分的大paper呢,小编认为这几篇文章思(xiao)路(bian)清(xi)晰(huan),有借鉴意义。大家如果感兴趣或者有问题,欢迎来外泌体之家论坛一起讨论哟!

1.  ComprehensiveProteomic Analysi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 Exosomes Reveals Modulation ofAngiogenesis via NFkB Signaling.[Stem cells] IF= 6.523 全面的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干细胞外泌体通过NFkB通路调控血管生成。 PMID:26758544

摘要:间充质干细胞(MSC)可以通过分泌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促进缺血损伤相关疾病的恢复,近期的研究报道发现MSC来源的外泌体可以通过胖分泌途径促进血管生成,但目前还不清楚具体是外泌体中的那些组分起到了这个作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利用高分辨力等电点聚焦联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iRIEF LC-MS/MS)对MSC细胞及MSC来源外泌体进行无差别高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我们使用正常条件和缺血刺激条件对细胞进行处理并分析不同条件下MSC及其外泌体蛋白组学水平的变化。我们在MSC细胞中鉴定到6342种蛋白质,外泌体中鉴定到1927种蛋白质。据我们所知,这是第一次对外泌体进行蛋白质组的全面分析。多层次的分析发现,在缺血组织相似条件刺激下MSC来源外泌体在多个公认对血管生成有影响的旁分泌因子含量上有所上升,包括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PDGF),表皮生长因子(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和最显著的核因子-κB(NFkB的)信号通路蛋白。通过体外特异性抑制剂实验证明,NFkB信号通路在MSC来源外泌体促进血管生成中起键作用。总而言之,我们的蛋白质组分析的结果表明,MSC来源的外泌体含有多种促血管生成旁分泌因子,为治疗缺血性组织相关疾病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小编评述:外泌体由于分离技术相对复杂且容易引入杂蛋白,因此外泌体相关的蛋白质功能研究,尤其是以蛋白质组学为出发点的蛋白质相关研究报道较少,该文章介绍了作者对MSC来源外泌体的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其结果可能需要进一步验证,但其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值得参考,推荐希望研究外泌体相关蛋白的朋友们参考该文章。

2.  Cell and MicrovesicleUrine microRNA Deep Sequencing Profiles from Healthy Individuals: Observationswith Potential Impact on Biomarker Studies.[PloS One]IF=3.234 正常人尿液中细胞及微囊泡中microRNA深度测序:观察并寻找潜在生物标志物 PMID:26785265

摘要:尿液是肾脏、尿路相关疾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来源,尿液中脱壁细胞或胞外囊泡中存在着包括microRNA在内的多种RNA。通过对尿液中细胞特异性或疾病特异性的microRNA的检测可以便于诊断早期的器官病变。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深度测序及输分析正常志愿者尿液中microRNA,判断确定性别、尿液组分(细胞 vs 囊泡)等对microRNA种类的影响。我们的研究发现,不同尿液组分(细胞 vs 囊泡)中miRNA的种类和丰度存在差异,同时不同性别对尿液中miRNA的种类和丰度情况也存在影响。由此可见,在尿液中寻找生物标志物时需要考虑不同组分的影响,

小编评述:尿液中胞外囊泡的研究目前相关报道较少,可能是分离技术以及样品获取难度的问题。该文章的思路简单,同时做的结果也很一般,但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推荐从事尿液中生物标志物筛选的朋友了解参考此文献。

3.   Genesis and growth of extracellular-vesicle-derivedmicrocalcification in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Nat Mater] IF=36.504 细胞外膜泡介导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微钙化的发生和发展。PMID:26752654

该文章是近期胞外囊泡领域影响力较大的一篇,主要介绍胞外囊泡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在我们网站之前的一篇文章中着重介绍了该文章的背景,文章链接:https://www.exosomemed.com/689.html。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以下。

小编评述:该文章属于胞外囊泡领域比较少关注的方向,作者着重研究了胞外囊泡在动脉粥样硬化板块中微钙化结构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从事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研究的朋友值得精读一下,其他领域的朋友可以适当了解。

4.  Phosphorylationnegatively regulates exosome mediated secretion of cryAB in glioma cells.[ BBA-molecularcell research] IF=5.019 胶质瘤细胞中磷酸化修饰会抑制cryAB通过外泌体途径分泌。PMID:26620801

摘要:外泌体介导分泌的晶状体蛋白alphaB(cryAB)是一个研究较为透彻的具有抗凋亡活性的分子伴侣。但是其被包装分泌的过程目前并不清楚。在胶质瘤细胞中,虽然cryAB具有Ser45和S59的依次磷酸化,但是我们发现其分泌的外泌体中的cryAB多以非磷酸化形式存在。在确实cryAB的胶质瘤细胞中过表达使用YFP标记携带有模拟磷酸化修饰(3-SD)的cryAB会形成大量胞质包涵体。同时3-SD YFP-cryAB与核内体、外泌体标志蛋白CD63、rab27等的共定位也数量也有所下降。另一方面阻止cryAB的乙酰化修饰同样会抑制其进入外泌体。由此可见,cryAB的乙酰化促进其进入外泌体而磷酸化抑制其进入外泌体。

小编评述:目前对外泌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泌体对靶细胞的影响方面,而外泌体内蛋白和RNA的包装探讨很少,该文章研究了一个外泌体蛋白cryAB的包装,也是目前大家容易忽视的地方。对外泌体包装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推动外泌体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研究外泌体包装机制和外泌体药载的朋友可适当关注。

5.  Extracellular Vesiclesfrom Trypanosoma brucei Mediate Virulence Factor Transfer and Cause Host Anemia.[Cell]IF= 32.242 布氏锥虫通过胞外囊泡介导毒力因子转移并引起宿主贫血症。PMID:4715261

摘要:寄生虫之间及其与宿主细胞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寄生虫发育,免疫逃逸和疾病病理的机制。血流中的非洲锥虫由鞭毛膜产生膜纳米管并分解成游离的细胞外小泡(EVs)。锥虫细胞外囊泡包含几个有毒性的鞭毛蛋白,布氏锥虫罗德西亚亚种的细胞外囊泡包含血清耐药相关蛋白(SRA),此为人感染性所必需。布氏锥虫罗得西亚亚种的细胞外囊泡转移SRA到非人类传染性的锥虫,使其逃避人体先天免疫。锥虫细胞外囊泡还可以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融合,造成红细胞被迅速清除,从而导致贫血。这些数据表明,锥虫细胞外囊泡是一种细胞器,可介导非遗传性毒力因子的转移,使宿主红细胞重构,从而导致贫血。本周发表在cell上的一篇研究布氏锥虫致病机理的文章。本周早先时候做过详细介绍https://www.exosomemed.com/677.html

小编评述:该文章思路严谨,机制研究比较透彻,数据可信度高,值得一读。

6.  Plasma extracellular RNAprofiles in healthy and cancer patients. [Sci Rep]IF= 5.578 健康人和癌症患者血浆中胞外RNA表达谱研究。 PMID:26786760

摘要:胞外囊泡会选择性包装RNA,可以作为潜在疾病生物标志物。为了系统地描述循环系统RNA(exRNA)表达情况。我们对来源于50名健康个体和142癌症患者血浆的胞外囊泡进行了RNA测序分析,每个样本测序深度约1260万原始测序读长,通过mapping处理发现约540万个RNA读长,包括微RNA(约40.4%),piwiRNAs(约40.0%),假基因(约3.7%),lncRNAs(约 2.4%),tRNA的(约2.1%),和的mRNA(约2.1%)。通过表达稳定性测试,我们发现了一组miRNA在不同的样本中具有相对一致的表达风度,这可以作为exRNA定量分析是的内参基因。通过进行协方差的多因素分析,我们发现这些exRNAs与年龄,性别和不同类型的癌症显著的相关。下调的miR-125a-5P和miR-1343-3p显示出与所有测试的癌症类型的关联(错误发现率FDR<0.05)这是目前数据量最大的胞外囊泡RNA测序研究,我们的研究不仅为exRNA提供了一些基准参考信息,同时也揭示了一组具有成为生物标识物潜力的RNA。

小编评述:目前胞外囊泡的大规模测序数据还较为少见,这是近来看到的数据量比较大的一篇文章,感兴趣的可以读一读作为参考。

今天的总结就到此为止。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来论坛一起讨论,小编也希望跟大家一起进步,做快乐科研!

版权归外泌体资讯网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和原文链接!

外泌体资讯网 【2016-3期】This Week in Extracellular Vesicles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