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究 › Sci Adv|南方医院郑磊/黄依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首次揭示HIV感染中细胞外囊泡如何“劫持”宿主RNA剪接机制

Sci Adv|南方医院郑磊/黄依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首次揭示HIV感染中细胞外囊泡如何“劫持”宿主RNA剪接机制

细胞外囊泡(EVs)是一类由细胞释放至细胞外的纳米级膜结构颗粒,广泛参与细胞间信息交流及免疫调控过程。近年来研究表明,EVs在HIV感染及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目前对于EVs具体如何参与病毒感染过程及其潜在机制仍缺乏深入理解。

近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检验医学科郑磊教授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Kenneth W. Witwer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知名期刊《Science Advances》发表重要研究论文,揭示了HIV感染过程中EVs内RNA剪接因子U6小核RNA(U6 snRNA)的动态变化及其机制。该研究由南方医院检验医学科黄依瑶博士担任第一作者,郑磊教授与Kenneth W. Witwer教授共同担任通讯作者。

U6 snRNA是剪接体的核心组分,正常情况下主要位于细胞核内,负责调控mRNA的剪接过程。研究团队此前在与HIV相关的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感染猴模型中发现,U6 snRNA在急性感染期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且与病毒载量密切相关。由于这一现象尚未在前期研究中报道,本研究团队进一步深入探讨了U6 snRNA在HIV感染过程中细胞内的动态表达变化及其潜在机制。

研究发现,在SIV及HIV感染条件下,宿主细胞核内的U6 snRNA显著减少,而EVs中的U6 snRNA则显著增加,提示U6 snRNA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细胞核向EVs的重定位。同时,与RNA剪接相关的蛋白质也表现出类似的显著分布变化。值得注意的是,这种RNA和蛋白质的重新分布现象在其他病毒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中并未观察到,表明这可能是逆转录病毒特有的宿主细胞响应机制。

111 

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HIV及相关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机制及EVs介导的抗病毒策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Huang, Y., Abdelgawad, A., Gololobova, O., Liao, Z., Cong, X., Batish, M., Zheng, L., & Witwer, K. W. (2025). Enhanced packaging of U6 small nuclear RNA and splicing-related proteins into extracellular vesicles during HIV infection. Science advances, 11(11), eadq6557.

Huang, Y., Liao, Z., Dang, P., Queen, S., Abreu, C. M., Gololobova, O., Zheng, L., & Witwer, K. W. (2023). Longitudinal characterization of circulating extracellular vesicles and small RNA during 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 and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IDS (London, England), 37(5), 733–744.

222

(文章概念图设计:黄若臻 Razin Huang)

外泌体资讯网 Sci Adv|南方医院郑磊/黄依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首次揭示HIV感染中细胞外囊泡如何“劫持”宿主RNA剪接机制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