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究 › J Transl Med | 中央民族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程勇研究员团队:高原缺血训练的外泌体生物标记物研究新进展

J Transl Med | 中央民族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程勇研究员团队:高原缺血训练的外泌体生物标记物研究新进展

远程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RIPC)是指针对需要保护的器官,预先给予远处的部分器官(如上肢)进行反复、短暂、轻微的缺血再灌注处理,可减轻随后靶器官遭受长时间缺血再灌注所致的损伤效应。
外泌体可通过其携带的蛋白质、核酸、脂类等来调节受体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在细胞间的通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细胞间的囊泡运输途径在人类健康和疾病的许多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参与机体免疫应答、抗原提呈、细胞迁移、细胞分化、肿瘤侵袭等方方面面。
近日,中央民族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程勇研究员带领团队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IF=8.4)杂志上发表了题为“Identification of serum exosomal metabolomic and proteomic profiles for 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的研究论文(2023 Apr 3;21(1):241)。该研究利用模拟高原海拔缺氧缺血环境,对RIPC官兵进行上肢缺血预适应,之后分析了与RIPC相关的血清外泌体代谢组和蛋白质组,对RIPC介导的神经保护作用潜在分子机制进行了相关研究。

666 777

图1 血清外泌体中差异性代谢物的生物信息学筛选
结果发现,在RIPC组和对照组之间有87种差异表达的血清外泌体代谢物,并发现75种差异表达的外泌体蛋白质,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密切相关。该研究还发现了RIPC的五个潜在生物标志物,包括水杨酸乙酯、乙硫异烟胺、胡椒酸、2,6-二叔丁基-4-羟甲基苯酚和花姜酮。

888

图2 血清外泌体代谢物作为远程缺血预处理的生物标志物
该研究结果对RIPC在神经保护的潜在分子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可辅助应用于官兵在高海拔训练中的预防保护。此外,血清外泌体有望成为RIPC的生物标志物,为今后分析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Identification of serum exosomal metabolomic and proteomic profiles for 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J Transl Med. 2023 Apr 3;21(1):241. doi: 10.1186/s12967-023-04070-1.

外泌体资讯网 J Transl Med | 中央民族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程勇研究员团队:高原缺血训练的外泌体生物标记物研究新进展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