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行业资讯国内资讯 › 精准医疗计划在中国的“精准落地”

精准医疗计划在中国的“精准落地”

2015年诺贝尔奖医疗领域竞争激烈,其中基因治疗呼声最高,免疫治疗成为最值得期待的领域,而这些原本陌生的名词随着“精准医疗”概念的普及得以进入大众视野。医疗圈的新贵——“精准医疗”与以“群体”为诊疗对象的传统医学不同,可以从根本上优化诊疗效果,避免资源浪费,减少无效和过度医疗,降低成本。正因为此,精准的概念也得到了医疗界的共识。

今年3月,科技部召开国家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提出了中国精准医疗计划。会议指出,到2030年前,我国将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支出200亿元,企业和地方财政配套400亿元。3月27日,我国发布了第一批肿瘤诊断与治疗项目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试点单位名单。各界纷纷察觉到,精准医疗已经迅速的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但中国有自己的国情,要避免盲从,才能使得精准医疗计划在中国“精准落地”。对此,深圳市华因康高通量生物技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盛司潼认为,中国600亿人民币的投资将会为医疗行业注入一剂强心针;但也要防止出现盲目跟风的现象,面对基础薄弱的现实,如何让精准医疗计划落地实施,对中国医疗体系和医药行业是一个考验。

技术突破赋予精准医疗多维内涵

“精准医疗”概念的风行,起源于奥巴马总统于2015年初宣布的一项举措。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医疗行业发展趋于精细、精准,治疗技术越来越准确——譬如肿瘤治疗,以往采用“一刀切”技术,现在则发展成为更为精确的“微创手术”。

但是与大众认知不同的是,“精准医疗”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医学技术、信息数据的不断积累。“医学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阶段性的过程,精准一直是医学发展的方向。”据盛司潼介绍,在现在热门的”精准医疗”的概念之前,医疗技术就历经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首先是医疗1.0时代——尝试性治疗,其中神农尝百草是最典型的例子。 据盛司潼介绍,在人类历史的早期, 由于对疾病和药物药性的记录甚少,所以只能在大致的方向上尝遍所有的药物,才能最终确认药性最好的方案。“当然,这一阶段的治疗效果很不理想,但是为后来的进步打下了基础。在长期的尝试之后,渐渐建立了医疗的病例记录,为治疗指明了方向,近代人们进入了医疗2.0的时代, 即循证医学的出现。”循证医学通过前一阶段的积累,在医疗决策中将临床证据、个人经验与患者的实际状况和意愿三者相结合,相较于依靠经验的传统医学,循证医学更依靠证据的收集。

随着数据的进一步收集和细分,更指向个人的医学3.0——个性化医学。“‘精准医疗’来源于‘个性化医疗’。‘个性化医疗’主要是针对患者个体提出的‘同病异治’概念,即同一种类的疾病,需根据每一个患者的不同情况来制定个性化的医疗方案,或是‘异病同治’,即同一药物可以治疗不同种类的疾病。”盛司潼认为,个性化医疗概念的出现,为精准医疗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也使得精准的概念更加明晰。

“精准医疗更多意义上是医学发展的方向”。盛司潼分析,精准医疗或者未来的医疗形态将进入一个医学4.0的时代——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和干预,已经不再仅仅停留在针对特定时间点的诊断和治疗,而将会根据动态实时反馈的各类检测指标,同时结合疾病本身的发展历史进行治疗。也就是说,疾病监测和治疗不再是一个静态的点,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检测也将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实际上,精准医疗本身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只是医疗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必然趋势。例如,世界卫生组织早年提出的“4P医学”概念,即预防性(Preventive)、预测性(Predictive)、个体化(Personalized)和参与性(participatory),其中就已包含“精准医疗”的相关概念。如今“精准医疗”模式日益普及,究其原因,不仅来自于相关政策的扶持和资本注入,更是因为基因技术和靶向药物研制的突破性进展,在多个维度赋予了“精准医疗”更丰富的内涵。比如,对于遗传病的研究,过去仅仅停留在病理征兆的层次,对于病因在分子层面的分析较少,而后来发病原因进行经过精准定位后发现,遗传病往往是基因缺陷所导至的。同时,在药物研发领域,“精准”主要就是体现在对病理病因和靶向药物上的精确定位,以及对临床药物的准确使用。另外,医疗技术也体现了精准化的趋势,比如当下的各种微创手术技术。此外,随着个性化医疗数据信息的不断积累和完善,可以实现对患者群体的不断细分,从而最终实现真正的“个体化医疗”。

盛司潼认为,随着数据、经验的积累,“精准医疗”在疾病的预测和预防方面也会得到大幅提升。如果对某一人群生活习性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就将很容易得出患病几率与生活习惯的关联,这将对疾病的预防控制产生重大的意义。

精准医疗之中西异同

“中医在本质上是最符合个性化医疗的一种诊疗方式,同样的病症,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的手段来确定病因,针对病人的个体差异确定处方。”盛司潼谈到中医的时候颇为赞赏古人的智慧,可以说中国在数千年前个性化治疗就已初具雏形。那么如今在精准医疗的世界发展格局中,中国是否具有天生的优势呢?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提出精准医疗概念的初衷,是使各种遗传病、罕见病、基因疾病获得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举措。从二十多年前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到现在的“肿瘤基因组计划”,再到2015年提出的“精准医疗计划”,这些年间,美国在技术、社会、法律、保险、医疗管理及人员储备等方面,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而且,美国重点布局药品研发和技术创新,计划在2016年拨付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美国国家医疗信息技术协调办公室(ONC)等机构共2.15亿美元用于资助这方面的科学研究与创新发展。

而在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医疗需求巨大,但医疗资源匮乏。不过,我国在精准医疗领域并非毫无建树。“精准医疗在中国生根发芽早已是大势所趋。”盛司潼如此断言。以高发病的诊断为例,我国在结核病菌快速诊断、结核耐药、乙肝耐药检测、宫颈癌诊断、不明原因发热、腹泻以及细菌耐性诊断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外科手术领域,中国在肝脏移植技术位列世界第二位。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郑树森称,肝移植过程中的胆道重建、血管重建等技术是中国式精准医疗的典范。

现阶段医疗行业已经到了改革转型的节点,精准医疗计划的提出恰逢其时。它能集中政策、产业、资本、科研等各种社会资源快速推动项目的进展。今年3月,科技部召开国家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提出了中国精准医疗计划。到2030年前,我国将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支出200亿元,企业和地方财政配套400亿元。盛司潼认为,相较美国的2.15亿美元的投资,中国600亿人民币的投资将会为医疗行业注入一剂强心针;但也要防止出现盲目跟风的现象,面对基础薄弱的现实,如何让精准医疗计划落地实施,对中国医疗体系和医药行业是一个考验。

中国式精准医疗需校准方向

今年,国家在战略层面上将由科技部和卫计委共同策划执行“精准医疗”,而该计划也将进入“十三五”重大科研专项。当精准医疗计划在中国提出后,来自社会各界的声音多集中在“我们如何才能走出适应中国国情的精准医疗道路”。国家卫计委科技教育司司长秦怀金曾表示:“中国的计划需围绕中国民众自己的需求,研究要基于中国科学发展水平,谋求跨部门、跨地域的大协作。”盛司潼认为,与美国相比,中国在学术和技术层面的政策布局差异应该不会太大。但由于国家医疗体系的差异,具体政策方面必然有所侧重,包括政府推行的力度、相关政策的制定等等。

2015年中国精准医疗概念异常火热,市场预估达到了惊人的600亿美元,并且预计未来5年均呈复合增长趋势。基于此,盛司潼期待国家在重大科研计划建设模式上,将重心集中在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领域,且应加快药物创新、医疗器械创新,对具有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进行保护,同时尽快完成从科研向产业的转化。

对于精准医疗计划的实施,必然依托基因测序技术平台。关于基因测序技术,此前就有相关的政策出台,但是历经多次政策调整,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指导意见。早期部分基因技术的应用价值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市场仍有待开拓,但是随着精准医疗概念的普及,基因测序市场将会进入爆发期。“历史上每一次新兴行业出现时,都没有形成标准,而医疗行业是最需要标准进行规范的。”盛司潼指出,国家标准委目前正在逐步完善基因测序技术标准的建立,同时也需要加快进度跟上市场扩张的速度。

大数据技术则是推动精准医疗发展的另一基础技术。据盛司潼分析,目前我国数据建设存在着数据共享、信息安全、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瓶颈,共享机制也成为了难题之一。他建议参照国外模式,完善相关标准,并疏通共享渠道。

最后,由于我国资源分布存在着东西差异的特征,“精准医疗”计划也势必要将这一情况考虑在内。对此,特聘专家、著名分子生物学家戴立忠建议:“将现有的分散的医疗检测机构资源整合起来,统一规范检测标准,与国际接轨,同时加强行业监管,确保各项政策和措施的落地。促进医疗服务机构检测结果互认,避免出现各个医疗机构对某一收费昂贵项目重复检测的状况。”对此,盛司潼还补充道:“数据调用的有效性及合理性是共享的难点所在,而资源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困境。”

盛司潼,深圳华因康高通量生物技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外泌体资讯网 精准医疗计划在中国的“精准落地”

上一篇:

下一篇: